在現有的富士鏡頭生態下,XT2升級XT5是最合理的選擇。她新增了防抖技術、提升了高感與mp(~50),並且比起XT2也沒有重多少。雖然XT系列不再是富士的旗艦系列,但她依然是富士設計給「拍照片的人」使用的。這個系列的轉盤,操作系統以及按鈕設計都十分優秀,卻好像少了一點——我還需要一台能夠真正原色還原的相機。
色彩呈現似乎是相機最重要的部分,卻沒有多少人在意:如今後期技術如日中天,黑白都能調成彩色,相機直出原色又有何意義呢?在我看來,相機是眼的延伸。我不想看上去像是個「搞攝影的」(因為我不是),我也不願意被禁錮在桌前一遍遍拉Lightroom的曲線(因為很無趣)。我想讓攝影回歸她原初的意義:記錄當下的客觀,所以優秀的色彩呈現是必須的。
熟悉相機的朋友都知道,各家廠商對顏色還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可惜成品總是令人失望。市面上的主流日廠都有自己的色彩弱點:尼康偏黄,佳能发粉,索尼绿屏。徠卡和富士的顏色比較有調性,特別是徠卡,畫面顏色有衝擊力並且有故事性。這也是為什麼攝影大師們鐘情徠卡——徠卡色本身就有一種魔力。經典的徠卡色和富士的顏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暗部發黑,亮部鮮豔;兩者比較的話徠卡勝在光學和情懷,以及德味暗角(我懷疑是否真的有人能看出兩者直出raw文件中的顏色區別,除了特別明顯的例子之外)。比起一脈相承的M系列,徠卡的SL系列可能更符合我的要求:她們有優秀的色彩和高感表現。可惜她光是機身就超900g,實在太重了。
談到色彩,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哈蘇。哈蘇是我見過最自然還原的相機,其卓越的圖像質量也很好地符合了拍攝風光題材時缺少變焦鏡頭需要少量剪裁的要求。在哈蘇的全線數碼產品中,最現代也因此最適合我的是數碼中畫幅(X1/2D)系列。在這個系列中,又只有X1Dii的重量最輕(配上45p定焦頭之後大約在1kg上下),所以她成為了我的不二之選。可惜X1Dii並沒有防抖功能。相比之下,雖然X2D重了約150克,但也新增了5軸7檔的防抖功能——這是相當可靠的。多番考量之後,我選擇了X2D。鏡頭方面,暫且考慮一機一鏡,輕便的45p最合適居住在城市、偶爾郊遊的我。將來會考慮一機兩鏡的配置。現在仍在對比38mm與55mm倆個定焦鏡頭哪個更適合日常掛機。不過比起徠卡的鏡頭世家,哈蘇的鏡頭選擇面有些窄了⋯⋯
很多人說攝影,器材與數值是第一位。我並不這樣認為。準確來說,相機的數值一向不是我所關注的焦點。我想做的事情自始至終都是紀錄所見的景色。我喜歡像擺弄盆栽那樣擺弄眼前的風景,取出最美的那一部分,用相機永久地固定下來。有的時候我會發一些滿意的到社媒上,聽到朋友們的一句「好美」就非常開心了。如果要深究數值,人是無法被滿足的:傳感器升級高感就會退步;功能增加重量就會激增⋯⋯人生沒有多少事情是圓滿完美的。
我見過太多用5美元的二手卡片機拍出漂亮照片的人,也遇過不少玩轉iPhone照片的朋友以及收藏古董膠片機的發燒友。選擇一台昂貴的相機不是想讓她成為我肩膀上的一圈珠寶,而是想要用五年、甚至十年來品味她能帶來的驚喜。她沒有太多的功能,反應速度也極慢;慢,卻恰恰是我所需要的。好照片的消失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攝影師而是因為拍照這件事太快太簡單了。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不需要思考,因為什麼時候都能按下快門。我時常發現,在五秒內莽撞按下的十次快門只能製造十張廢片。我從不認為攝影是藝術,因為她只能紀錄客觀而無法刻印靈魂的真實。可是她依然同藝術一般,包含著創造者的心:當嘗試用有限的技術展現無限的靈魂時,你必須思考,所以最後的呈現必然更有深度。我不想參與每三個月一次的軍備升級競賽,因為攝影不關乎器材,而關乎相機後面的那個人。
我依然對現在不斷更新的攝影市場感到開心,因為幾乎每一台機器都能做到最基本的東西。從5美元到50萬美元,大家的選擇繁多而各不相同。沒有一台相機是差勁的,人們可以任性選擇真正需要的。正如我之前所說,重要的是哪一台相機能讓你走出去拍攝無聊的日常。
想要創造的心才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