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結時空

  令人幸福的另一個兔子洞

Chapter One

富士XT2與我的故事

自小,我就喜歡記錄。並不是記錄自己,而是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喜歡拍照。每當翻出舊時的照片,似乎能聞到那個空間的味道、聽見背景中的聲音。

高中畢業和朋友們去西藏的時候,背了一台佳能單反和一台古董寶麗來。除了要負擔兩台機器,我還需要時刻保護寶麗來的古董相紙——不能太熱、不能見光(這台寶麗來也很有故事,不過在此按下不表)。然而,興致勃勃的野心也只讓我端著佳能拍了一千多張,廢片。那次行程之後,能讓自己滿意的佳能照片只有一張——真可謂千里挑一。我使用佳能的兩大問題是:一,太重,拿在手裡不好構圖;二,顏色不還原。很長時間內,我對攝影很失望,也不願意拿著相機拍照了。

在那之後,玩攝影的朋友極力推薦我入手了富士XT2,配富士當時(個人認為現在也是)最好的廣角16mm/f1.4,另一顆35mm定焦(以及後來加入的16-80mm套頭)。某種意義上,這是當時最符合我需求的系統——她輕便(相機加上變焦鏡頭只有800g左右)並且有漂亮的色彩呈現。記得剛剛拿到手的那兩天我帶著她在波特蘭走街串巷地拍,看到什麼都拍。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時拍的東西百分百是廢片,可是其中的無意義的樂趣令人至今無法忘卻。但是我不習慣於使用定焦鏡頭拍攝:我需要多種多樣的焦段滿足構圖(因為後期裁圖過於繁瑣,XT2的~20mp也不允許過度剪裁圖片)。這也導致了不少使用上的問題。在北海道的暴風雪裡,對相機無知的我頻繁更換鏡頭,不少灰塵進入了傳感器。好在當時在日本,發現問題後我立即搭乘新幹線到達旭川,那裡的專業相機店及時地處理了危機。

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如何使用富士的膠片模擬。一方面用的好會「對味」,另一方面只有標準模式下的顏色最棒且貼近現實。事實也證明如此:我只在最初的半年里常常嘗試膠片模擬,後來再也沒有使用過。每次白天的拍攝結束之後,我會對導出的圖片做簡單的修改,略裁一下並拉一下色彩曲線。富士的對比度很高(可能也因為XT2的Dynamic Range太窄),致使暗部發黑而亮部太過鮮艷,且色調偏暖,有膠片感的同時喪失了真實色彩。我會嘗試把顏色調回印象中的原色。另一個需要改進的功能是高感。作為半畫幅,XT2的高感自然比不上市場流行的全畫幅的高感。而我偏偏是背不動三腳架的人,所以在保證快門速度快於1/50秒(手持穩定)的情況下,高感會飆升至4000甚至8000(優秀的大光圈鏡頭能讓高感下降,可惜對XT2的幫助不大)。對於全畫幅使用者來說,這不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對於半畫幅來說卻很可怕。嚴格地講,XT2高感不宜超過2000。種種原因致使XT2在各種低光情況下表現不佳。

或許,應該,和XT2說再見了。從任何角度來說,她都不是一款跟不上時代或者性能很差的相機——每次拿起她,我都會回想起我們一起走過的天南地北、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她一直是我的時代。任何器材在市場上都有定價,但是拿起她時那種想要拍攝的躍躍欲試的心情是無價的,也是人們花大把鈔票試圖買回的東西——那顆閃閃跳動、噴薄而出的創造的心。而這也是XT2帶來的最好的祝福——讓我堅持攝影。比起許多拿著長槍大炮卻只拍路邊的垃圾桶和共享單車的器材掃街黨,我自認為無比幸福。

晴時快雨,2021年7月

草甸1,2021年6月

草甸2,2021年6月

湖,2019年8月

樹,2023年6月

生長,2021年1月

Chapter Two

下一台相機

在現有的富士鏡頭生態下,XT2升級XT5是最合理的選擇。她新增了防抖技術、提升了高感與mp(~50),並且比起XT2也沒有重多少。雖然XT系列不再是富士的旗艦系列,但她依然是富士設計給「拍照片的人」使用的。這個系列的轉盤,操作系統以及按鈕設計都十分優秀,卻好像少了一點——我還需要一台能夠真正原色還原的相機。

色彩呈現似乎是相機最重要的部分,卻沒有多少人在意:如今後期技術如日中天,黑白都能調成彩色,相機直出原色又有何意義呢?在我看來,相機是眼的延伸。我不想看上去像是個「搞攝影的」(因為我不是),我也不願意被禁錮在桌前一遍遍拉Lightroom的曲線(因為很無趣)。我想讓攝影回歸她原初的意義:記錄當下的客觀,所以優秀的色彩呈現是必須的。

熟悉相機的朋友都知道,各家廠商對顏色還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可惜成品總是令人失望。市面上的主流日廠都有自己的色彩弱點:尼康偏黄,佳能发粉,索尼绿屏。徠卡和富士的顏色比較有調性,特別是徠卡,畫面顏色有衝擊力並且有故事性。這也是為什麼攝影大師們鐘情徠卡——徠卡色本身就有一種魔力。經典的徠卡色和富士的顏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暗部發黑,亮部鮮豔;兩者比較的話徠卡勝在光學和情懷,以及德味暗角(我懷疑是否真的有人能看出兩者直出raw文件中的顏色區別,除了特別明顯的例子之外)。比起一脈相承的M系列,徠卡的SL系列可能更符合我的要求:她們有優秀的色彩和高感表現。可惜她光是機身就超900g,實在太重了。

談到色彩,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哈蘇。哈蘇是我見過最自然還原的相機,其卓越的圖像質量也很好地符合了拍攝風光題材時缺少變焦鏡頭需要少量剪裁的要求。在哈蘇的全線數碼產品中,最現代也因此最適合我的是數碼中畫幅(X1/2D)系列。在這個系列中,又只有X1Dii的重量最輕(配上45p定焦頭之後大約在1kg上下),所以她成為了我的不二之選。可惜X1Dii並沒有防抖功能。相比之下,雖然X2D重了約150克,但也新增了5軸7檔的防抖功能——這是相當可靠的。多番考量之後,我選擇了X2D。鏡頭方面,暫且考慮一機一鏡,輕便的45p最合適居住在城市、偶爾郊遊的我。將來會考慮一機兩鏡的配置。現在仍在對比38mm與55mm倆個定焦鏡頭哪個更適合日常掛機。不過比起徠卡的鏡頭世家,哈蘇的鏡頭選擇面有些窄了⋯⋯

很多人說攝影,器材與數值是第一位。我並不這樣認為。準確來說,相機的數值一向不是我所關注的焦點。我想做的事情自始至終都是紀錄所見的景色。我喜歡像擺弄盆栽那樣擺弄眼前的風景,取出最美的那一部分,用相機永久地固定下來。有的時候我會發一些滿意的到社媒上,聽到朋友們的一句「好美」就非常開心了。如果要深究數值,人是無法被滿足的:傳感器升級高感就會退步;功能增加重量就會激增⋯⋯人生沒有多少事情是圓滿完美的。

我見過太多用5美元的二手卡片機拍出漂亮照片的人,也遇過不少玩轉iPhone照片的朋友以及收藏古董膠片機的發燒友。選擇一台昂貴的相機不是想讓她成為我肩膀上的一圈珠寶,而是想要用五年、甚至十年來品味她能帶來的驚喜。她沒有太多的功能,反應速度也極慢;慢,卻恰恰是我所需要的。好照片的消失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攝影師而是因為拍照這件事太快太簡單了。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不需要思考,因為什麼時候都能按下快門。我時常發現,在五秒內莽撞按下的十次快門只能製造十張廢片。我從不認為攝影是藝術,因為她只能紀錄客觀而無法刻印靈魂的真實。可是她依然同藝術一般,包含著創造者的心:當嘗試用有限的技術展現無限的靈魂時,你必須思考,所以最後的呈現必然更有深度。我不想參與每三個月一次的軍備升級競賽,因為攝影不關乎器材,而關乎相機後面的那個人。

我依然對現在不斷更新的攝影市場感到開心,因為幾乎每一台機器都能做到最基本的東西。從5美元到50萬美元,大家的選擇繁多而各不相同。沒有一台相機是差勁的,人們可以任性選擇真正需要的。正如我之前所說,重要的是哪一台相機能讓你走出去拍攝無聊的日常。

想要創造的心才是無價的。

The Beguinage,2024年1月

Ten Wijngaerde是比利時現存的唯一BeguinageBeguinage是類似修道院的建築群,不願結婚的單身女性或是寡婦都可以加入Beguinage,她們被稱為Beguines。不同於真正的修女,Beguines無需向教廷宣誓,也不用放棄世俗財產,但是她們同樣受到教廷的保護。Countess of Flanders Margaret II1244年成立了BrugesBeguinage Ten Wijngaerde。如今已沒有Beguines居住在這裡,只有幾位修女。

當我們從Ten Wijngaerde的高牆下經過時,並不知道她的故事,只以為是普通的修道院。一群白天鵝棲息在圍繞她的河與岸。從有圖片記載起,白天鵝就圍繞著她。

我們走過小橋,穿過白色的門楣,繞著庭院走了一圈,在小教堂內小憩了一會。正當我們從小教堂離開時,從遠處走來一位老婦人,身著黑裙白頭巾,懷抱一束白玫瑰。花朵低垂在她的臂彎里。她慢慢走向教堂,也許是要為聖壇獻花。

群山,2025年6月

Chapter Three

我們能控制的攝影

「在相機能力出眾的今天,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我們能控制什麼?」

  1. 如果你喜歡風光攝影,一定要嘗試CPL偏振濾鏡。這個濾鏡本質上可以減少光的散射,在應用上可以消除水面、非金屬物體的反光,並讓照片顏色更鮮活,貼近真實感官。這點是後期很難彌補的。我的圖片從不調色,也是拜CPL所賜。
  2. 體會真實的曝光。這裡我並不是指數值上的精準而是肉眼所見的現實。我認為要拍出好照片,很重要的技能是「感知光」和「捕捉光」。這是需要大量廢片培養的,沒有捷徑⋯⋯
  3. 控制虛實。這是我現在嘗試的控制圖片層次的技巧。相機的一個特點是,光圈固定時,與焦點同距離的物體都會一樣清晰。在這個情況下,如何引導觀者的目光聚焦到畫面的重點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4. 平衡構圖中各個結構的重量。相機景深的能力似乎已經被硬件決定,但我們還可以控制構圖來塑造空間。圖片的結構平衡了,才會看上去地遠天高,進而有立體的視覺效果。
  5. 接受放棄。翻看過去的照片,有時我認為我凝視的是時間的屍體。有些時刻不適合被拍下;如果被拍下,就會變得俗氣。如果只能印刻「形」而不能捕捉「神」,那就放下相機吧,讓這一刻自由。
  6.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享受!想要記錄當下,那就要先享受當下!

更多請移步。永遠在路上。未完待續⋯⋯

Close Menu